21世紀的教育,學習變革的重要特征是走向“情境化”。
所以走向未來學校的前提,是設計“面向未來的校園”,而面向未來的校園設計,絕不會“為了設計而設計”。今天的校園空間設計,需要本著服務課程和學程的自覺,規劃未來學習方式的心態,將藝術作品、審美元素化為教育情境的努力,讓設計帶上“人的體溫”,讓每一個空間都擁有自己的性格與故事,讓師生在校園里擁有更好的生活方式、學習方式、工作方式。
設計的過程,即是研究的實踐過程。今天,讓我們探討一下符合中國未來校園設計的8個趨勢——
一、校園環境步入3.0版——全學習生態系統
如果說學校環境1.0是解決基礎的功能問題,2.0介入了審美與技術的革命,那未來的3.0必然是全方位促進學習的生態系統,簡稱全學習生態系統。
什么叫“全學習”?讓所有空間環境都可學習,讓學生有意識與無意識都在學習,全部流程動作都圍繞學習,處處指向學習目標,無邊界有秩序,讓未來校園走向科學平衡的環境、空間、技術與文化校園生態建構,同時又讓“全世界成為師生的學習資源”。
這樣的校園從學習狀態、學習內容、學習邏輯出發,形式跟隨功能,空間支持“終身學習”目標,形成全時段泛在學習的有機環境。也就是說,環境成為課程的一部分,空間是學習方式的一部分,社區情境教育化、學校教育情境化,滿足全球最優秀教育體系的共同愿望。
二、創建校園立體式研學環境
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,教學法及學習模式逐步轉向,更多的學習活動需要在室外開展,學習越來越多涉及到制作、模擬浸入式體驗或者處理復雜數據。
怎么辦?設計師們提出“校園內的立體研學”,科學而低成本地拓展資源與情境空間。
“校園立體研學”環境必須好玩好用,融合設計。我們以國家基礎課程、學校校本拓展課程為依據,以學校自身特色文化主題故事,設計成一個個課程型景觀節點,讓校園每一處環境節點都能講故事,串聯成不同的研學島嶼,支持學生、老師、員工以及全球社區間的學習、探索和對話,帶來更具合作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探索體驗。
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參與環境互動,不但深入理解學校文化,分享意義和價值,還整合了校園各種資源,方便進行跨學科學習。這樣的學習真正實現將課標、教材、教學融為一體,將知識、能力、價值融為一體,將學科課程、研究性學習、社會實踐活動融為一體,將自主、探究、合作、展示融為一體,將學與用融為一體,以用促學,在用中學。
三、多樣化、個性化學習的超級教室正興起
當未來的學習趨向集約、高效,課堂活動的機會大大增加,教學范圍更加廣泛,教育全面而更具啟迪。空間將成為教育的一部分,不再是簡單的承載體,而是主動的參與者,也是從心理學、行為學層面上啟發、影響使用者的重要因素。
超級教室出現的意義就在于,任何學校都可以根據實際發展需求,尋求一種或多種專屬的教室類型,根據校園環境、課程特色、學生基數、教學要求等量身定制的超級教室方案,將滿足學校從現狀到未來的需求。
超級教室將空間重構,與生活發生連接,帶來更多生活化的氣息,也為AI/大數據/5G環境支持預留位置,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、自主學習、探究性學習、協作性學習。學生在效率倍增,參與度增強的同時,也能在學習方式、學習進度等方面獲得更多自主權。
簡而言之,超級教室就是基于項目合作,基于團隊展示,基于自主學習,基于自由討論,基于休閑放松,基于工程設計等多樣化的未來學習空間。
四、有效利用校園灰空間,增強“空間賦能于學習”
針對已建成校園,也需要做出適當調整,以豐富校園環境。將以教室教學為主的模式,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自學和創新能力,提升綜合素質為主的模式,提升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互動,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交往能力。
調查顯示,人們非常喜歡隨意性的交流環境和自發討論的場所,這給了校園灰空間發揮的余地,如果能充分利用加以設計,不僅能解決建筑空間不足的問題,更能在師生無邊界學習和自發的交流討論功能上發揮影響力,創造出自由開放的教與學氛圍。
五、注重跨學科空間的可持續性
隨著越來越多學校開始升級學習方式,從單一知識、技能轉向綜合素養,從學科學習轉向跨學科學習,從灌輸走向探究,跨學科空間也備受關注。
跨學科空間設計鼓勵合作,讓基于項目的學習在真實的空間進行,調整空間以促進協作參與,滿足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需要。其關鍵點在于學科之間的連接,這也是很多學校縮減學科空間,拓展跨學科空間的原因。
對于跨學科空間的研究,我們發現,一個空間所承載的功能和使用者并不屬于某一個學科,空間本身的定位和教與學的方法,都影響空間的構建及使用。而跨學科空間的意義,不只是為了多學科使用的便捷性和兼容性,更多在于構建起一種立體思維模式和知識架構,讓空間功能融合后1+1>2。
所以,在跨學科空間的設計及建設中,必須綜合考慮空間的改建和建設,集合更好的管理和服務,打造可持續的學習空間。
六、圖書館正在成為一種復合型的學習空間
隨著電子閱讀的興起,傳統圖書館已經很難滿足師生的學習需求。
復合型空間的產生,首先來自于功能統整的需求。在設計諸多的各項功能空間時,有些功能區塊有較為相似的情景,為了滿足用戶快捷、高效、充滿體驗感的使用需求,綜合化的區塊空間應運而生。
比如學校圖書館,今天我們把它全面設計成復合型的學習空間,支持更多學習方式的展開,更加充滿學習性、體驗性、生活性、科技性,一個學校的圖書館成為反映其教育理念的核心體現區。
在未來,學校圖書館空間利用會朝著跨領域的多元化支持去發展,這要求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間被考慮,甚至,整個學校變身為一個巨大的“圖書館”,其功能從單一建筑中解放,通過合理規劃,延續騰挪到校園利用率較低的區域,使它們煥發新的能量。
七、主題性、故事性、參與性成為學校新型運動空間的核心
健康、積極、有趣的體育運動對孩子心智的幫助,在現今的校園越發受到重視,而平板、手機各種智能設備迭代更新的網絡時代,更需要有符合兒童成長特征的環境空間,這就是我們設計校園運動新空間的根本緣由。
學校運動新空間設計宗旨:以“主題性、故事性、參與性”為主導,并配合多元環境考慮,將常見構筑物、空間空地、高差關系、單一功能、建筑結構、景觀小品等與兒童景觀因地制宜、特性、豐富個性化的結合,充分考慮經濟實用、環保可持續。運動新空間將為學校帶來多元、積極、充滿和諧氛圍的綜合性空間,成為學生運動、學習、休閑、交往和集會的場所。
八、構建“校園品牌生態圈”,讓學校品牌IP化
新IP時代,學校品牌該如何設計?面對信息互聯時代,從教學日常到品牌建設,我們需要的不是以信息傳達為中心,而是以人的連接為中心,是一套帶動學習和文化的驅動體系。
這個驅動體系從學校內涵發展、人的協同發展、文化環境發展三個維度來實現,但“人”才是價值的載體,品牌符號需要突破形式美學,從內涵情感出發,創造具有原創性的動態價值符號,并對時空、地域、人進行延伸和探索,形成物與人的系統化鏈接,實現可持續性、開放性及包容性的品牌生態。
學校品牌設計也將從工業時代的“規模化識別符號”,轉向打破思維邊界,建構“教育品牌生態圈”,讓學校品牌IP化。
“教育品牌生態圈”,就是將各種功能性的學校特質進行整合梳理,建立完整的品牌集群,形成IP化的品牌生命力,圍繞學校內涵發展、人的協同發展、文化環境發展三個維度,為教育品牌藍圖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。
學校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,如生命系統一樣,擁有會造成綜合效應的一系列相關流程,總是在適應和進化,并與周圍環境形成一種動態關系。而教育設計,正是將這種關系以美學的方式重構、以技術的手段升級、以創新的機制應用,以實現未來學校研究的現實意義。
上海詩敏家具有限公司15年專注研究未來教室空間解決方案,為您提供學校家具整體規劃,為眾多大中小學提供環保、安全、舒適的學校家具。
全國免費咨詢熱線:400-821-7989
合作直線:何總 13636366549
地址:上海市閔行區友東路288號
欲了解更多SEEWIN詩敏學校家具產品,歡迎前來詩敏3800㎡線下體驗館參觀!